這兩天行情好了,有人說是因為有很多主流幣開啟了“減半”牛市的行情。關於“減半”牛市,我之前已經有過多次的分析,對於目前市場的主流觀點,我是無法認同的。比特幣雖然在過去出現了兩次所謂的“減半”牛市,但不代表這是一個定律,也不能就此認為所有的數字貨幣都會有減半牛市。
如果你去分析一個商品的生命力,首先要看他的需求來自於哪里。比如我們看到最近非常火爆的抖音,之所以可以擁有高估值,是因為他的應用場景廣闊,有足夠的成長性。而我們看加密數字貨幣,先不說那些供給量沒有上線的代幣。就算是恒定供應量的比特幣,如果你去拆分他的應用場景,可以發現,80%甚至90%都來自於金融交易,也就是俗稱的“炒幣”,其他代幣的場景也大同小異,即便有部分代幣在有些國家成為支付工具,但使用量和法幣的規模相比,也微不足道。
舉個例子,在中國,過去20年房價飆升,但你仔細分析,只有少數城市的房價是因為剛需導致上升,更多的城市只是因為炒作引發的漲價,比如那些所謂的“鬼城”,在資本退出後,有價無市,或者是價格也出現暴跌。那麼你認為他們的需求是真實的嗎?
回看我們的加密數字貨幣,如果他們的應用只是局限於市場交易本身,那麼當資本退卻之後,這些需求也就消失了。所以,那些支撐價格的因素如果是價格本身,這就是一個偽命題。
2017年的牛市,並不是什麼比特幣獎勵減半所致,更多的是因為中國投資者的參與。在2015年股災後,股市、樓市都在去杠杆,大批資金失去了投資標的,而這個時候,資本的嗜血性充分體現,那些率先發現數字貨幣市場的人,開始鼓吹這是下一代互聯網,是資本的天堂,以至於無數投資者蜂擁而入,才帶來了2017年的大牛市。但隨著中國對市場的治理,包括狂歡之後的冷靜,讓大家意識到這裏既是天堂也是地獄。如果你剔除了2017年的極度瘋狂,這個市場的需求還是很小的,而區塊鏈的發展也並沒有能力支撐加密數字貨幣今天的市值。
更何況現在越來越多的政府開發數字法幣,對抗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,先不說最終鹿死誰手,單就實力而言,現在“中心化”依然可以完敗“去中心化”。2018年比特大陸和澳本聰之爭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所以我不認為獎勵減半,就一定會推升價格,市場價格由供需關係決定,而這個“供、需”,一定不是建立在“一個主體身上”,否則那叫“龐氏騙局”。
當然,我否定“減半”牛市,並不代表我否定加密數字貨幣,特別是比特幣,作為被CFTC認定的大宗商品,他的未來如何,我沒有能力預測,但就目前而言,一個可以讓成千上萬人以此為生的商品,他的價值已經可以被證明了,但是否需要將比特幣推升到20萬美元,甚至100萬美元?
我認為這樣想的人應該不多,至少那些開交易所的人並不在意,在2019年主流交易所基本上都開通了合約交易,合約交易量也首次超過了現貨,為什麼?很顯然,現貨交易是單向盈利的,只有價格不斷上升才有收益,但在市場供需不能支撐比特幣持續上漲的時候,大批的交易者只能選擇離開。這是交易所最不希望看到的情況。這個時候推出合約交易,讓投資者雙向盈利,是吸引他們最好的方式。
但大家記住,加密數字貨幣市場的特性是7*24小時交易,所以是量化程式應用最廣泛的市場。而量化交易最大的特點,就是在狹小的空間內獲利。我們看過去3年,美國市場的量化基金收益極差,大批的量化基金清盤。因為在單邊牛市中,量化程式根本無法跑贏大市。所以,由此推論,當市場中量化程式占主導的情況下,是無法出現單邊牛市的。
綜上所述,我認為減半牛市是偽命題,數字貨幣市場的牛市,必須建立在應用場景大量建立的基礎之上。